
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(ARAS)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的肾动脉表现,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肾动脉开口处或近端 1/3 段,可能是腹主动脉硬化斑块向肾动脉延伸的结果。大多为单侧狭窄。主要导致两个结局:缺血性肾脏病和肾血管性高血压。
流行病学
约 80%~85% 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,ARAS 患者往往伴有冠状动脉、脑动脉及外周血管等病变。
据统计,70%~80% 的肾动脉狭窄由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。尸检发现 50 岁以上者肾动脉狭窄程度超过 50% 的占 27%。有报告 346 例冠心病患者,28% 有一定程度肾动脉狭窄,并且血肌酐>1.5 mg/dL 的病人肾动脉狭窄明显重于血肌酐正常的病人。在美国,由 ARAS 造成的 ESRD 的年增长率是最高的,为 12.4%,已超过糖尿病 8.3%,高于总的 ESRD 年增长率 5.4%。
慢性长期单侧肾动脉狭窄会导致对侧肾损害,可出现类似双侧肾血管病变。肾血管性高血压可加重周围动脉粥样硬化,后者又进一步促进高血压发展,形成恶性循环。ARAS 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老年、糖尿病、慢性心力衰竭和外周血管病变等。
临床表现
常见于老年人,多数病例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脏病并存。轻度狭窄可以毫无临床症状,重度狭窄(超过 70%)才出现临床表现。
1. 肾血管性高血压
55 岁之后出现严重的高血压;急进性高血压:近期出现或以前稳定的高血压突然恶化;顽固性高血压:联合应用 3 种以上足量降压药,仍难以控制,常为高肾素性难治性高血压;恶性高血压:并有急性肾衰、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脑神经病变等急性靶器官损伤。
2. 缺血性肾脏病:
由于肾小管对缺血敏感,所以最早表现肾小管功能减退的症状,比如夜尿增多,尿渗透压和尿比重低等。但这些症状常常被忽略。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。尿常规变化轻微,尿蛋白量少,极少超过 1 g/d,有形成分少。常伴有以下表现:
(1)反复发作的急性肺水肿,瞬间发生,迅速消退;
(2)应用 RASI (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)治疗后出现急性肾功能恶化,及时停药可恢复;
(3)腹部或腰部血管杂音;
(4)伴有无法解释的肾脏萎缩或双肾长径差异超过 1.5 cm 的患者;